1948年9月,锦州城外东野正在围攻,国民党军队犹做困兽之斗,为防止锦州失陷导致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被共产党关门打狗A策略,廖耀湘部队迅速前出截断东野的补给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廖耀湘此举直击我军的软肋。
林彪踌躇之际,一封伟人的电报,令他迅速下定了决心,一举扭转东野东北战场上的颓势。
这封电报上究竟写了什么,让林彪都大呼不简单?
截断补给线
廖耀湘出生于湖南邵阳,1926年于黄埔军校就读后留学法国,以第1名的成绩毕业。
对日作战期间,他曾率领第五军第22师,在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后转入缅北作战。
巅峰时期的他,有中国巴顿的称号。
巴顿将军是西方人眼中,不下于5星上将麦克阿瑟级别的人物。
廖耀湘在作战中最鲜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多疑善变,是一个颇类似于三国时期曹操的人物。
其用兵之谨慎,是其在以往作战中屡战屡胜的关键。
1948年10月,廖耀湘接到命令率军前往解除锦州之围。
锦州是东北地区的门户,坐落于辽西走廊的关键节点,是东北地区进出华北平原的扼口所在。
为使我军不战自溃,廖耀湘带领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新六军在内的5个军,共计15万人,迅速朝彰武进击。
彰武是东野的后勤关键节点之一,廖耀湘迅速将其拿下,东野的物资运输通道被成功截断,与此同时,国民党华北方面的部队正在不断的向锦州推进,俨然一派呈夹击之势。
关键之机,林彪部队一个不留神,或有南北夹击全军覆没之风险。
正因如此,林彪由于担心部队腹背受敌,一时之间进退维谷,恰逢关键时刻,毛主席的一封电报为其指明方向。
可以说毛主席关键电报的到来,真正影响了整场战局的转变。
林彪的为东野的总指挥,为何还需要毛主席远距离遥控指挥?
难道是能力不足?A策略
林彪之困
林彪是在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是其军事才能,可以用年少成名来形容。
红军时期他就能够担任红四军的军长,23岁的他,屡次击败国民党的围剿,历史课本中的飞夺泸定桥等都有其参与。
抗日战争时期平型关战役,一举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他更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累计歼敌数量达99万。
他总结的影响中国近半个世纪的三三制战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更是成为击败美军的要法。
他被蒋介石称作战争恶魔,被美国记者称为才能出众的战术家。
从军事能力上来看,林彪的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其用兵过于讲究七分把握才出手,战场职责过于细化,总结来说,风格过于求稳。
于辽沈战场而言,林彪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方面,当时记手中掌握了我军超过1/3的兵力,一旦军队出现意外,或许可能扭转已经有利的国共态势。
另一方面,此前林彪曾与廖耀湘于四平交手,彼时林彪惨败,一场战斗,我军损伤超8000人。
攻打锦州,林彪歧视与毛泽东意见相左,在林彪看来,攻打锦州,犹如刀尖上跳舞,收益巨大,但风险同样巨大。
他更崇尚于先攻打长春,尤其得知老对手廖耀湘,心理阴影促使其更愿意与之避战。
廖耀湘突然袭击了自己的补给线,依旧没有迫使林彪破釜一举攻陷锦州。
原因之一,因为林彪设置了多条补给线。
补给受挫,但并未完全断绝。
林彪心存侥幸,更愿意执行自己相对稳妥的做法。
但是在毛泽东角度看来,东北地区成败与否关键尤甚,这里盘踞的大量国民党军队,随时可能乘船南下加入到其他战场。
到时三大战役谁胜谁败还未可知,共产党苦战多年的优势可能因此而溃退。
正因为东野之战打得艰难A策略,毛泽东才愿意派林彪前往东北,这是对他的信任。
然而林彪全局意识缺乏,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这使得对党中央的指令执行上,后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为了督促林彪迅速进攻锦州,毛泽东数次电报林彪强调其务必遵循中央的指令。
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指示“果断行动,迅速进攻锦州!”
10月15日,我军成功攻克锦州,其内10万军队全部被歼灭,一举奠定了辽沈战役的关键胜局。
10月26日至28日,我军开展辽西围歼战,正如毛泽东预料中,锦州攻克廖耀湘之困自解。
短短三天,廖耀湘主力12万精锐被全数歼灭,就连其本人都在化装逃跑期间被我军认出,而最终被俘。
一切正如同毛泽东所预料的那一样发展,战役之后林彪不由的感叹,电报内容不简单。
辽沈战役四川是林彪亲自指挥,但如果不是关键时刻毛泽东的电报,林彪或将重现四平之败。
毛泽东的指令虽然看似危险,实则是其对战场和人心精准把控之下,所下的绝妙一棋。
廖耀湘失败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输在对手对他绝对了解。
廖耀湘输在哪?
廖耀湘在作战中多疑善变,这使得其可以规避过很多的潜在危险,但也使得其军队相对臃肿,反应力太差,面对突发改变的时局,缺乏足够的机动性。
在同林彪集团作战期间,林彪采取掐头去尾打中间的作战理念,军队强行军100km,完全在廖耀湘的思考范围之外。
廖耀湘在安排作战时,经常将命令下基层,虽然使得军队上行下效,但却使得军队整体性僵化,基层官兵缺乏思考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解放军,各部在失去指挥时仍能够互相联络,主动打配合,看似杂乱,实则有序,体现出解放军高超的主观能动性。
战略决策方面,廖耀湘更加显得犹豫不决,看似介入战场,但面对纷乱的局势,整支部队犹如无头苍蝇一般。
在进入东北作战之后,廖耀湘在黑山受阻之后,在究竟是前往锦州还是前往营口之间反复徘徊。
要知道任意一点,都可能影响整场战局,可偏偏廖耀湘部队竟然在左右踌躇之中,哪里都没去,白白错失了突围良机。
而此时,廖耀湘在指挥方面又面临着蒋介石命令与卫立煌命令之间相冲突的难题,这使得其按部就班的指挥更加混乱。
而此时林彪的10个纵队已经对其包围。
场面越乱,廖耀湘在战术指挥中的失误就越多。
在与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作战中,廖耀湘部指挥部被斩首,下属各连排各自为战,一直以来僵硬的指挥,最终吞下了苦果。
在进攻黑山时,廖耀湘5个师强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兵力而未能突破。
而在这种关键的时间点,廖耀湘部队竟然用明语通讯,毫无反侦察意识,直接被解放军舰艇部队找到了指挥部。
至此,廖耀湘部队全盘崩坏。
要知道,如果此战廖耀湘的对手只是林彪,结局或可稳定,但是廖耀湘真正的对手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毛泽东。
毛泽东素来以用兵如神著称,其四渡赤水等经典战役,时至今日,依旧被美国西点军校纳入教材,更称之为神来亲自指挥战斗。
同毛泽东比起来,廖耀湘和他的部队,简直犹如坐等挨打。
原本廖耀湘部的反应就慢,此战中其内部问题更是拖延了其反应速度。
廖耀湘多年以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最终引发了其骄横的作风,实质上很多部队对于他的命令执行力度都不高。
在部队组成上,蒋介石只知道为其增加王牌部队,例如新一军,新六军,甚至还有张学良曾经的部队,但是却忽视了部队与部队之间最大的整合问题。
一支部队之所以长期稳定的建制,就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磨练各部之间的磨合,解决可能出现的组织问题。
而廖耀湘的部队,充斥着各派系的军队,虽然其各自都非常精锐,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军队之间的互相掣肘。
军人不听指令作战时不互相配合不说,甚至有部队与部队之间出现误击事件。
究竟是误击,还是刻意的打击报复,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但是结果是,廖耀湘实际上所能调动的实力,要远远小于纸面上的兵力数字。
所以这种部队只能适合进攻,一旦陷入被动防守,那么失败就是早晚的事情。
廖耀湘在辽西平原全军覆没,被俘的时候哭笑“你们打的很好,我心服口服”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他的失败,缘起竟然是千里之外的一封电报。
难怪,战后林彪会看着电报道“不简单!”
恒汇证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